教师专业实务能力与学生就业能力对学生就业率之关联性分析力

  • 2025-11-03
  • 卢 欣萍
  • 114年

(一)研究背景
    在台湾,根据行政院主计总处的统计,2020年各年龄层失业率中,以20至24岁族群的失业率最高,达到12%。进一步分析教育程度,大学程度的失业率约为5%,为各教育程度中最高。另外,台湾大学的调查发现,大学部毕业满5年的校友中,近二成仍处于「非就业中」的状态,主要原因包括进修、准备考试或找工作等。然而,导致全球大学生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多元,包括经济增长放缓、新冠疫情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等。在台湾,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导致大学学历贬值,市场供过于求。此外,企业对毕业生实务能力的要求提高,但部分毕业生缺乏实务经验,导致学用落差,影响就业竞争力。
    在台湾,根据劳动部2022年5月的统计显示,青年失业者在找寻工作过程中,曾有工作机会但未就业者中,56.8%表示待遇不符期望;而未遇到工作机会者中,31.1%表示找不到想要做的职业类别,28.3%认为专长技能(含证照资格)不合,22.6%表示待遇不符期望。显见劳动市场的供需失衡、待遇期望与市场现实不符、专业选择影响就业、缺乏专业技能或实务经验、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都是造成失业率攀升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本校「教师专业实务能力」及「学生就业能力」对「学生就业率」之间的关联性,并透过统计分析验证各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如下:
目的1:分析毕业生在学期间就业力与就业率之关联性。
目的2:探讨毕业生在学期间参与职涯活动与就业率之关联性。
目的3:分析各学院毕业生之就业率。
目的4:分析各学院毕业生之工作满意度。
目的5:探讨教师专业实务能力与毕业生就业率与之关联性。
本研究之结果可提供给学校作为持续推动学生就业力及强化教师专业实务能力之依据,让学生能更积极的参与各种专业技能与实务课程,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与学习成效,达到毕业后学以致用与职场无缝接轨的目标。

(三)结论
    本研究以109~111学年度毕业且于毕业后一年内完成毕业流向调查之3,363位毕业生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在学期间之就业力、职涯活动、学院差异与教师专业实务能力,对于毕业后一年内是否就业的关联。研究主结论摘要如下:
假设1:毕业生在学期间就业力与就业率有显着相关。
→ 部分成立。仅参与校外实习的毕业生其就业率有显着提升。
       此结果凸显「长时间及深层之职场体验」相较于「一般性知识 
   技能的累积」更能直接转化就业。
假设2:毕业生在学期间参与职涯活动与就业率有显着相关。
→ 部分成立。有参与职涯谘询或就业谘询、职涯发展课程演讲或活动、
业界实习或企业参访的毕业生其就业率有显着提升。
    这些职涯活动共同特征为「深度互动、回馈、媒合、实际体验」,
较能转化为实际就业成效,并减少求职摩擦与选错工作的问题。

假设3:各学院毕业生之就业率有显着差异。
→ 成立。学院之间有显着差异:商管≈工程≧民设>电资。
       商管学院以广大的服务业为主且容易跨领域就业;工程学院则
   与在地产业链契合,因此有效提升就业率。反之,电资学院偏向高
   科技领域,产业需求有限且人才竞争激烈;民设学院则较集中于特
   定少数产业,导致求职更加不易。
假设4:各学院毕业生之工作满意度有显着差异。
→ 成立。学院之间有显着差异:民设≈工程≧电资≈商管。
    此结果代表民设与工程学院在「学用匹配」上显着优于电资与商
管商学院。民设与工程学院之专业能力与工作产业配对明确,而商管
学院虽能跨领域,有更多职务选择,但也因为没有精准配对而降低工
作满意度。
假设5:教师专业实务能力与毕业生就业率有显着相关。
→ 不成立。教师专业实务能力与毕业生就业率无显着关联性。
       此结果代表教师专业实务能力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可能存在间接
   性与时间落差,难以即时反映在毕业后一年内是否就业的指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