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学习推动成效之分析

  • 2025-11-03
  • 卢 欣萍
  • 114年

(一)研究背景
我国教育部于2018年起推动「高等教育深耕计画」,明定「落实教学创新」为整体计画首要目标。教育部指出,因应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变革,各国纷纷聚焦于学生多元能力之培养,包含有效沟通、创造思考、问题解决及团队合作等指标能力,借以促成学习者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该计画强调以学生思考与行动力为出发点,透过「问题解决导向」学习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发想、策略拟定与主动探究问题背后之知识,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与「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之能力,实践教学创新与素养导向的学习转型。
此政策理念亦落实于2019年全面实施之108课纲中,将「自主行动」列为三大核心素养之一,强调学生须具备自我觉察、自我规划与自我实践的能力。教育部亦推动「大专校院课程与教学创新计画」、「学生学习历程档案系统」,并鼓励各校设置「自主学习课程」、「跨领域模组课程」及「学习资源平台」,期望透过制度与课程整合,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自由度与动机效能。
然而,本研究发现在本校教育现场中,学生面临学习动机薄弱、生活压力大与资源掌握不足等挑战,使得自主学习的推动成效呈现高度不均。因此,本研究以健行科技大学为场域,透过问卷调查法,系统性分析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情形、参与动机、自主学习认知及问题解决能力,进而回应政策推动的实际成效与制度精进空间。
(二)研究目的
目前国内研究多着重于国高中阶段自主学习成效与素养建构(如林永丰,2018;方朝郁,2021),而针对私立科技大学学生之自主学习参与行为、学习历程与教学回馈的实证研究仍付之阙如。因此,本研究期望补足此一研究缺口,提供具体实证资料及分析结果,协助本校全面检视其自主学习推动成效,并作为日后课程优化与教学创新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旨在分析本校学生参与自主学习之成效,具体目的如下:
1.探讨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知与问题解决能力。
2.分析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动机与其主题。
3.探究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成效之关键因素,如自我管理能力、教师支持等。
4.汇整学生对自主学习认知与问题解决能力认知的结果,提供具体政策优化建议。

(三)结论:
本研究以健行科技大学为场域,透过量化问卷分析学生之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 SDL)与问题解决能力之自陈表现,并检视其参与经验、学院别、性别与国籍等背景变项之关联。研究结果整体呈现三项核心洞见。其一,学生对「制度支持与学习效益」之感受明确,包含学校资源可近用、教师鼓励与回馈、以及自觉的学习收获皆显着高于量尺中点;然就「策略性自我调整」而言,主动寻找资源与时间规划等关键能力相对薄弱,显示外部支持未能等比例转化为内在可持续的学习行为。其二,任务属性对表现具有系统性影响:在短周期、结构化且产出导向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展现较佳的完成度与多策略思维;惟延伸至长期专案与高不确定情境时,长期专注、节奏维持与突发调适的自我调整能力相对不足,形成自主学习推进的瓶颈。其三,背景变项所显示之群体差异具政策意涵:外国籍学生在自主学习理解与策略、制度可近用感与问题解决能力等面向整体高于本国籍学生;学院别方面,商管与工程在策略性行为与耐力表现多项指标上高于民设学院,反映课程规划(专题导向、团队合作、时程管理)之差异会外化为学习行为与表现差距;性别差异则以零星题项呈现男性略高而非全面性差异。值得一提者,参与自主学习团队之「效应」呈性递增成效:不论在自主学习或问题解决能力构面,从未参与到多次参与的平均表现稳定提升,尤以主动寻找资源、时间管理、学业成效感、长期专注与突发调适等指标最为明显,显示制度化的「由低门槛入门、逐步进阶」机制,确属提升成效的关键机制。
综上所述,本校已具备「资源—回馈—效益感」之良好机制,惟要将外在支持转化为可持续、可迁移的学习能力,尚须在学生「策略性自我调整」与「长期任务调节」两项目进行补强,借以提升推动自主学习成效。